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复旦大学EMBA | 再获殊荣!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2021-11-04 07:09:16

+关注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复旦大学牵头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导读: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复旦大学牵头获得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专用项目)1项。复旦大学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史性突破,上海市也继2002年后、18 年来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目前,上海获此殊荣的高校仅复旦一所。

来源 | 复旦大学(ID:fudanunivs)

文 | 陈卓敏、章佩林等

赵东元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8 年来上海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复旦大学化学系 赵东元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李伟、邓勇辉、张凡等团队成员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原创性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思想,创制了有序功能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雷震教授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雷震、教授周忆共同完成的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解决了流体方程组解的整体适定性之系列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俭教授

在樊嘉院士指导并参与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周俭领衔完成的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

此外,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仅两项一等奖,另一获奖项目是由复旦校友、中科院院士、原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领衔的“纳米限域催化”,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在复旦大学化学系求学,毕业后在复旦执教多年。

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上,复旦大学敢于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全面推进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努力实现重大突破,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任务上发挥率先引领作用,彰显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拓展力和创新引领力。学校将以大力提升育人和科研贡献力的能级为着力点,强化科研贡献力,担当国家使命,创造性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资料附录

赵东元领衔项目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中国公民。由于该奖项的评选严格性,在历史上多次空缺。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21年中仅评出14项,其中牵头高校仅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5所。

化学系教授赵东元领衔完成的项目“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创制了全新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建立了分步组装理论,首次将介孔材料从无机组成扩展到有机高分子和碳,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有机-有机自组装机制;建立了体系化的合成方法学,创制了一系列不同孔径、形貌、组成、孔道结构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提出了多元协同共组装新策略,实现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功能的精确调控,将多种功能普适性地引入到高分子和碳材料中,创制了全新功能介孔复合材料;揭示了介孔独特的物质输运和界面反应规律,解决了微孔传质限制和大孔活性位点少的难题,实现了高比容量、高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电化学储能器件,为独特的新一代药物合成催化剂、仿生离子通道、柔性微流控器件等的构筑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集中于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共被他引3825次,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首次”发现、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团队聚焦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近30000次,提出的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思想及产生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已被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采用和研究,共发表近42000篇论文,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赵东元院士被列为介孔材料领域发表论文及引用率世界第一位,全球所有领域Top1000科学家,连续八年被列为全球化学和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担任国际介孔材料协会主席,获得了多项国际重要奖项,包括国际介孔材料协会成就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等。

雷震与周忆携手斩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数学科学学院雷震教授与周忆教授完成的项目“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非线性内蕴结构”发现了不可压流体方程组的多个非线性内蕴结构及非线性恒等式,提出了“强零条件”的概念并在它们解的整体适定性理论方面解决了多个关键问题:1、建立了二维不可压弹性力学方程组平衡态附近经典解的整体适定性、粘弹方程组平衡态附近经典解的整体适定性理论及整体粘性消失理论;2、对三维轴对称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证明了解的整体适定性问题的临界性并得到了有界古代解的Liouville性质,建立了满足能量等式的三维模型,发现并精准刻画了对流项的非线性内蕴稳定结构;3、提出了角向—径向异性的广义能量积分方法,建立了法捷耶夫方程组平衡态附近经典解的整体适定性理论。

项目聚焦研究了物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的偏微分方程组解的整体适定性理论,八篇代表性论文他引共315次,其中一篇发表在国内杂志上,三篇发表在顶级应用数学期刊CPAM 上,研究成果被包括菲尔茨奖获得者Bourgain、陶哲轩、沃尔夫奖及阿贝尔奖获得者Sinai、博谢奖获得者林芳华、费马奖获得者Masmoudi等国际顶尖同行认可并被称为“突破性的成果”、“最引人注目的成果”、“首次”等。雷震与周忆获2011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周忆,雷震,杜毅),雷震曾获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周忆曾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

周俭领衔项目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樊嘉院士指导并参与下,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周俭领衔完成的项目“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建立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了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

1.建立循环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构建循环miRNA肝癌早期诊断模型,灵敏度较临床常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J Clin Oncol. 2011),J Clin Oncol 同期配发述评认为该诊断模型有望成为肝癌筛查的首选手段。该模型获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专利,并与顿慧医疗旗下全资子公司骏实生物合作,转化研制出国际首个肝癌miRNA 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进一步的多中心临床试验(n=1812)证实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90.0%,临床应用后不但可弥补40%肝细胞肝癌甲胎蛋白(AFP)检测不提示阳性的不足,还极大提高了早期和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2.研发循环肿瘤细胞(CTC)预警肝癌转移复发新方案。证实外周血EpCAM+CTC 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Hepatology. 2013),比影像学提前4.8 月、比AFP 提前8.5 个月预警肝癌转移复发。美国(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和日本(J Clin Invest. 2013)著名学者分别撰文评论该研究为临床提供新的肝癌预后预测和转移复发监测手段。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 项,并再次与顿慧医疗旗下全资子公司骏实生物合作,研制出国际首台全自动CTC 分选检测系统,可实现同类进口设备替代和升级。

3.制定克服肿瘤异质性的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系统研究肝癌肿瘤异质性,明确联合治疗提高疗效的机制(Gastroenterology. 2016),astroenterology同期配发述评指出该成果揭示了肝癌异质性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有重要临床意义;首次阐明靶向深度测序能克服肿瘤异质性发现靶向治疗位点(J Hepatol,2017),构建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测序方案指导临床;大幅提高肝癌病人来源异种移植瘤模型(PDX)建模成功率(从25.5%提高至42.2%)并建立国际首个PDX数据库(Int J Cancer. 2019; BMC cancer. 2018),指导个体化治疗。

该项目建立的肝癌miRNA 检测试剂盒、CTC 分选检测系统、个体化治疗新策略,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市的近千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切实提高了肝癌病人术后生存率(5 年生存率达65.0%),超过日本(62.8%)和欧美(60.0%)等国家的同类报道。项目成果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 年版)》,获2019 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授权专利14 项,发表论文85 篇(SCI 论文75 篇,他引2869 次),其中IF>10 共15 篇;举办国家/国际级会议31 次,国际大会专题发言和口头报告20 次,国内报告逾300 场次。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