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MBA进阶学习 | 安徽未来怎么发展?看专家学者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MBAhpoe

2021-11-01 06:43:55

+关注
报告不仅总结了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对未来五年安徽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描绘。

10月2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徽大剧院隆重开幕,郑栅洁同志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忠诚尽职 奋勇争先 全面强化“两个坚持” 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的报告。

报告不仅总结了我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对未来五年安徽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描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邀请了专家学者,结合报告对我省未来发展的思路进行解读。

一、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四业”融合

报告摘录: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强省、科技强省鲜明导向,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报告解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翁清雄:

在翁清雄看来,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强和促进“四业”融合。也就是要建立起产业、专业、就业、创业之间的联动机制。比如,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要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当地的产业发展;地方的经济产业和发展又要反过来驱动科技创新,为创新提供动能。同时,在创业扶持方面,需要更好地围绕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孵化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共生共创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就业和人才工作,也要紧紧围绕产业布局来谋划。

眼下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一波新机会,安徽不能错过。他认为,产业和学科布局,两个缺一不可。学科布局好了,人才汇聚于安徽,数字经济上下游企业也就会跟着来,逐渐形成学科发展、人才汇聚、产业集聚的整体效应。

在他看来,吸引和保留顶尖人才,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吸引顶尖人才的一个重要引擎,可以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潜力。“每年新入学到科大读书的学子有1万人以上,完全可以设置更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汇聚于安徽。”翁清雄表示,对于潜在人才,要舍得投入。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各个大学读书的学子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倾向性很强。

此外,他还表示在安徽建设长三角最大的学术会议交流中心是有必要的,可以让全世界的在读学生尤其是硕博研究生汇聚到安徽开展学术交流。他也大胆建议把这个会议中心设在安巢经济开发区。“巢湖生态环境优美,我们要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

二、加强基础研究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报告摘录: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强省、科技强省鲜明导向,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报告解读: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汪兴福:

汪兴福表示,创新是安徽最鲜明特点和最闪亮名片。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是安徽“十四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科技孕育创新、创新催生科技,科技创新是创造未来的关键变量。强调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通道,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方能彰显其用、凸显其能、力显其功。

具体来说,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增强制度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集聚优化市场资源,加快形成“新产业+新基建”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将合肥市打造成为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之都

报告摘要: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报告解读:

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宝玉:

“省党代会关于乡村振兴的报告,涉及到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方面,明确指出了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目标明确,措施得当,重点突出。”崔宝玉表示,报告强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从种子研发、生产加工、技术装备、科技支撑、园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作等各个方面形成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和打造全产业链农业,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明确提出建设种业强省的目标,种业强省建设应该发挥好合肥市的龙头和高地作用,合肥市种企集聚,科研资源丰富,种业销售额占全省70%左右,可以进一步强化建设,将合肥市打造成为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之都。

崔宝玉说,报告强调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数字化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既强调“硬”的方面的建设,也强调“软”的方面供给,“软”、“硬”结合,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尤其是,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等,就是要打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报告强调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崔宝玉表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是近年出现的“顽疾”,农民收入构成是多元化的,由于经济下行以及疫情的影响,当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空间并不大,而报告中提出要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就是要重点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崔宝玉表示,在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那些刚刚脱贫的人口,这些人口脆弱性强、风险抗御能力弱,容易因病因灾返贫致贫,而且这些人口与现代农业衔接程度不高,难以分享市场、产业发展的成果,需要对这些人口密切关注和动态跟踪。

四、科技竞争优势将拉长安徽的“长板”

报告摘要: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打造制造强省。

报告解读: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张彪:

“党代会报告推进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目标明确、催人奋进,今后五年安徽发展目标十分清晰、使命在肩、任务艰巨而可行,从十个方面引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知重负重、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创未来,不断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安徽新篇章。”张彪对报告中关于安徽将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内容尤为关注。

在张彪看来,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这为安徽未来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集聚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

此外,报告对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张彪表示,安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快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而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更新、少不了加大投入。同时,报告中提到的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为传统产业、规模产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精准发力的方向。张彪说,安徽省具有传统资源型规模企业优势,这意味着下一步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快整合资源型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发挥规模和龙头优势,支持资源型企业战略整合,提升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竞争力。

聚焦重点产业,报告提出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尤其是在”双招双引”中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以上。“我省自加压力,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张彪说,这将把安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性优势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中凸显出来,比如发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先发优势,打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先发优势,科技竞争的优势,这必将拉长安徽的长板。

“未来要将我省的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集聚的优势,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张彪认为,我省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国家支持新型产业集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我省现有资源配置、细化落实好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具体措施。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切实增强境内外企业到安徽投资的信心,使产业链与产业发展同步优化,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目标早日实现。

五、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

报告摘录: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报告解读:

安徽省委党校教授昂永生:

昂永生认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核心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路径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关键是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领军人才。

“面向十四五新形势新需要,目前我省在文化领域亟待加强人才建设。”昂永生说,他们在调研政府机关和以及本地文化企业的过程中发现,着力加强群众文化人才、艺术创作人才、文博考古人才、非遗传承人才、文旅经营管理人才、文旅创意策划人才的建设,对于推动我省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对于像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地方传统特色优秀戏剧以及特色文化品牌,需要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创新,更好发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供给支持。同时,需要把安徽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放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去考量,比对、学习、借鉴长三角沪苏浙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先进做法,助推我省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满足我省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

六、安徽走共同富裕道路依赖三个路径

报告摘录: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报告解读:

安徽大学教授范和生:

在范和生看来,安徽走共同富裕道路,主要依赖三个路径。首先是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产业带动、务工收入、土地资本增值、二三次分配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同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强大动力,推动皖北产业结构转型,加快皖北崛起步伐,实现安徽的均衡发展。

此外,还需要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初次分配比例,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运用社会政策调节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七、着重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报告摘要: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

报告解读:

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

2020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城镇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2.1平方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4.6平方米,城乡居民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

凌斌表示,近年来,我省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围绕着“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认真履行城市主体责任,努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迈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预计我省将在合肥、阜阳、蚌埠、芜湖等人口净流入城市,大力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着重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凌斌建议,在我省范围内推行新建商品住宅高品质发展,营造绿色智能家居环境;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提高居住品质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物业服务升级转型,进一步扩大物业服务覆盖面,让人民群众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全、便利、称心。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