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中国传媒大学MPAer风采 | 曲佳:公管路上,大山的力量伴我前行

MPAhope

2021-11-01 03:02:01

+关注
这些年几乎跑遍了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茶山,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在山上遇到的人和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2020级MPA全日制班 曲佳

2014年,我从家乡的媒体单位辞职,出于对茶的热爱,跑去云南深山老林里开始了我的寻茶之旅,这些年几乎跑遍了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茶山。每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片森林都有独特的风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在山上遇到的人和故事。它们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却鲜活又特别,他们真实的钩织起了乡村的模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希望大家多关注乡村里人的生活和需求,从这个扎根在乡村的群体身上找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路。

美丽的澜沧江

茶山古村落

森林里行走

发芽的茶树

一、高黎贡山

位于保山境内的高黎贡山以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原始森林里有生长了几百年的野生茶树,十几米高的枝干,一眼望去只有交错生长的枝叶,望不见尽头。在山脚下的龙陵县有个通往高黎贡山原始森林的入口,入林的路只有一条蜿蜒小道,我们找到一位住在附近村子里熟悉这片森林的村民朋友带我们入林。由于原始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路前行可以看到各种“山珍”,石斛、红菇、山参、螃蟹脚等,让我惊叹大自然的馈赠。

野生石斛

野生果子

这位村民朋友有个本领,他可以边走边从杂草堆里识别出这些“山珍”。他说农活不忙的时候,他会背上一个星期的口粮入林,拣些山货拿去卖,贴补家用,所以他对这片森林很熟悉。去时为了不增加负担,发现“山珍”并不马上带走,而是拣了放在路边,等到回程时再放到口袋里背回家。时间久了,他几乎认得所有“山珍”,能快速从一堆杂草中找到它们的身影,并且回程时准确记得他当时拣出摆放的位置,令人惊奇。

后来与这位村民朋友攀谈,了解到他日常就是靠种茶采茶为生,家中并不富裕,家里的小朋友在当地一所小学上学,学校条件不是太好。机缘巧合下,我们有机会跟随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进入这所小学了解情况。2016年时,龙陵县还是贫困县,政府没有很多的预算拨给学校,校长介绍说,学校的校舍由于没有资金无法改造,孩子们只能住在危房里。学校教学设备也比较落后,课桌椅老旧,孩子们也没有统一的校服。周围的茶人朋友一直认为我们是受到大自然的眷顾与茶结缘,也希望能做点什么回馈社会,所以后期大家为孩子们制作了统一的校服,更新的教学设备,维修了校舍,并持续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当地学校周围环境

当地小学的校舍和教室

二、易武山

西双版纳州的易武镇被称为“贡茶之乡”,普洱茶中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易武茶香扬水柔,清康熙年间就作为贡茶入宫廷。易武老街上有一条茶马古道,现在还能看到青石路上的马蹄印记。当地人几乎家家都做茶,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出于对易武茶的热爱,我们也把茶叶初制所建在了这里,所以每年春茶时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待在易武,日子久了,慢慢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越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也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

茶马古道的铜像

留存的古时马背驮茶的工具

易武老街的青石路

为我们制茶的师傅中,有一位叶姓师傅,年纪虽然不大,但炒茶的技艺却很精湛。炒茶时,一般人要通过时间、温度的把控对茶叶进行杀青,他可以仅凭炒制过程中叶片在手中发生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杀青的程度。这种技术,只有靠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和细心观察才能获得。

炒茶

叶师傅是哈尼族人,刚来时还不太会说普通话,我们日常交流时,常常鸡同鸭讲,要手脚并用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他说自己来自红河州,由于家乡贫困,生活艰难,从小没怎么读过书,很早就外出打工了。现在家中有四个小孩,最大的孩子在镇上念小学,只有周末回家,三个小一点的孩子平日就待在家里。由于叶师傅夫妻俩都要工作,带孩子的任务就落到三个孩子中大一点的孩子身上,五岁的小姑娘每天就背着一岁的妹妹,牵着三岁的弟弟守在家里玩耍。我问他没人守着,不担心孩子的安全吗,叶师傅摇摇头说,他小时候家里孩子多,也是这样长大的,不会有问题,并且说他们那儿的观念就是多生孩子,人丁兴旺,认为这样才能改变命运。

叶师傅家的可爱女儿

三、牛尖山

从普洱市的景谷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路程可以到达附近的一座山叫做牛尖山,牛尖山是哀牢山的一条支脉,这一带由于红色土壤的地貌,景色壮观。2016年时,通往山顶村庄的路仍是土路,驾驶四驱车通过时要非常小心,由于有的路段路面极窄,只刚好容纳一个车身的宽度,不注意的话车轮就会陷到两旁的沟渠中,发生侧翻的危险。顺着蜿蜒的土路一路开向山顶,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就能到达牛尖山自然村,这里有很优良的古树茶,但由于交通等的基础设施的落后,村子发展十分缓慢。

牛尖山的古茶树

采茶途中遇到一位当地的村民,大概四十多岁,带我们去看他家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盖的房子,多年以来从未翻修,好像时间遗忘了这个地方,一直停滞在几十年前的样子。他说,他活了四十多年从未下过山,不知道山脚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由于贫困,村子里有摩托车的人家并不多,全村也只有两户人家有卡车。崎岖的道路加上没有代步工具,使得到山脚下的路途艰辛无比。夜幕降临时我们离开了这里,一路上没有路灯,回望整个村子,隐没在一片漆黑之下,竟难以寻觅。

牛尖山村落的住房

四、后记

一路走来,我尝到每座山上各不相同的茶叶滋味,也看到每个地方存在的问题。

采茶的老奶奶

筛茶的傣族妇女

黄草坝里,每到茶叶采摘期只能看到年纪大的人采摘茶叶,年轻人纷纷选择到大城市打工,许多茶地荒草杂生,无人打理。布朗山上,为改善居住条件,很多人在自家宅基地上盖新房,存在上百年的村落古宅面临拆除,无法保留。贺开由于过度开发,几百年的古茶树连棵成片死亡。

贺开开发后的生态环境

夜深人静时,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我心中,这也成为我再次回到母校学习的契机。这一年多来,政院老师们的理论教授、实践指导,让我对公管学科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启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新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地区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品牌,吸引年轻人回乡工作;如何给乡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如何平衡乡村建设与过度开发之间的关系,使乡村可持续发展等。这些也都是振兴乡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时之间难以找到答案,但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慢慢发现一些可实施的路径,希望未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能继续脚踏实地的学习,在我回到大山时可以真正做些事情,为乡村振兴奉献一份力量。

布朗山的日落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