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上海高金教授石维磊:“易习得、成瘾快、消退慢” 盲盒模式的道德风险亟待监管

+关注
近年来,以盲盒为中心裂变的“盲盒+”商业模式迅速发酵,诸多消费领域掀起了商品盲盒风。

近年来,以盲盒为中心裂变的“盲盒+”商业模式迅速发酵,但爆火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等问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石维磊教授在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玩盲盒上瘾,是被商家“设计”了。拆盲盒具有“易习得、成瘾快、消退慢”的特点。

近年来,以盲盒为中心裂变的“盲盒+”商业模式迅速发酵,考古盲盒、文具盲盒、美妆盲盒、零食盲盒、快递盲盒、图书盲盒……诸多消费领域掀起了商品盲盒风。

一时间,盲盒成了“魔盒”,百搭式盲盒营销屡试不爽。

今年初,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

盲盒市场存在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质量难以保障、纠纷难以解决四类主要问题,提示经营者要从产品本身下功夫,不要一味蹭盲盒的营销热度,赢得了眼前的利益,却丢掉了长远的口碑。

盲盒的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对此,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战略学教授石维磊和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黄皇。

一、博彩模式引发畸形消费

“盲盒的‘魔力’在于抽彩式的销售模式。”石维磊认为,从消费模式、消费心理上分析,盲盒经济正是商家迎合当下年轻消费者趋向于不确定性心理偏好的集中表现。

有玩家一掷千金一次性购买数百只盲盒,只为一款限量版隐藏款。

石维磊指出,消费者玩盲盒上瘾,是被商家“设计”了。

盲盒隐藏款在二手市场交易异常活跃,溢价往往达到数十倍。玩家们不惜一次性一箱箱地连续“端箱”,但仍抽不中概率极低的“隐藏款”。

商家正是通过隐藏款的稀有性,以低抽中率(或掉率)的博彩模式为手段,吊起“畸形消费”的冲动。

隐藏款本身实物价值并不高,各种限量款只不过是商家通过控制产量“制造”供需不平衡,以实现营销炒作的目的。

石维磊说:拆盲盒具有“易习得、成瘾快、消退慢”的特点。

除了来自隐藏款的概率型奖励,还有商家通过与知名IP联名,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不停地“刷存在感”;通过与玩家分享、讨论、交换等方式,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激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欲望。

消费者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好奇心强、喜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上瘾”。

而盲盒逐步被放大暴露出的商业道德风险也越来越为公众关注,如盲盒背后的杀熟、囤积居奇、虚假宣传等,还有商家以盲盒的名义清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实质已构成商业欺诈。

石维磊强调,盲盒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除了引导,监管同样不能缺失,净化盲盒经济乱象,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将商业过度逐利的道德风险降到最低。

二、“打闷包”营销以次充好

黄皇告诉记者,随着盲盒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过度的商业化带来不同程度的消费风险,而且“盲盒是商品,还是销售模式”的争议也给监管带来更多困难。

首先,盲盒隐藏款概率可能影响消费者知情权。

目前,大部分盲盒企业没有明示隐藏款抽取概率,购买过程中也极少主动提示。

盲盒企业可能通过控制隐藏款的投放量,刺激未成年消费者反复购买,滋生畸形消费。

其次,盲盒隐藏款的稀缺性可能诱发“投机陷阱”和“炒盒产业链”。

通过“潮玩族”“闲鱼”“千岛”等平台搜寻发现,不乏一些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盲盒隐藏款。

“黄牛”大量购入盲盒,获得更多抽到隐藏款的机会,再以更高价卖出。

更有甚者,有的盲盒企业直接参与二手市场买卖,属于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的做市商行为。

一方面,盲盒企业参与二级市场行使价格操纵行为,不仅破坏二级市场盲盒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同时也会破坏统一经营的定价策略。

另一方面,盲盒企业参与二手交易尤其是高价收购隐藏款,这就形成了通过设有一定概率的方式低价销售再在二手市场高价回购的闭环,以此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投机心理。

再次,盲盒从玩偶商品衍生为一种“打闷包”的营销模式。

很多企业看到盲盒红利,纷纷布局“盲盒业务”。但商品盲盒,一般都持有赚快钱的思维,往往是通过低价营销手段,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激发消费者的赌博心理,利用盲盒“打闷包”的销售特点,以降低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来换取利益最大化。

特别是随着盲盒经济从线下转到线上,消费者维权的困难程度变大,“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更是愈演愈烈。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建议:

一是加快研究和推进盲盒市场规范的立法立规,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二是加强盲盒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做市商行为、侵权盗版、假冒伪劣等;

三是强化商品盲盒品质监督,适时开展比较试验、抽检调查、综合评价等项目,把好质量关。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