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心理学原理叫“达克效应”,是说当你对一件事完全无知时不会产生兴趣,一旦撕开一个口子,了解一些,兴趣就会冒出来。
樊登每年用50多本书,把读者带到50多位智者面前,撕开一个个知识的口子,用“讲书”这个介质,赋予个体与社会知识的影响力。4600多万用户的选择,“知识进化论”演讲的启动,让3亿中国人爱上阅读,时间的磨坊磨的很慢,却磨的很细。
樊登说,自己就是知识届的闲人马大姐,热心、爱传播,他以讲书的方式,剥开时间胶囊,延展知识的穿透力,做这个传递者。
诚如这篇文章,撕开知识的缺口,激发你的好奇心,以一种新鲜、饱满、有张力的方式,抵达生活。
以下内容整理自5月8日长江商学院MBA书客谈读书系列活动:
主持人:杨晓燕长江商学院助理院长;
书客:樊登樊登读书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求知和挣钱,对你来说,哪个欲求更强烈?其实不矛盾,这实则是一件事。
今天,我们说要撕开知识的缺口,是说很多时候,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特别要命的。我每次读到一本特别好的书,会惊出一身冷汗,生活这么多年,如此重要的道理,之前几十年竟然都不知道,我怎么活过来的?
曾经能活过来,是高频犯错,高成本付出,经受多重痛苦。我们以为这些痛苦是应该的,觉得别人也一样痛苦过,实际上是你不知道其实不必那么痛苦,你完全可以和别人不同。
所以,人要多读书,要多读一些你不喜欢的、排斥的,甚至是曾经读不懂、读不通的书。
生活中,并不是读过的书印证了自己的想法,便觉得作者水平高。恰恰相反,真正带来突破的,是那些需要使使劲儿,才能读懂的书。
我们的生活,不论睡或醒,都是一个战场。我们利用各种方式,借着音乐、艺术、博物馆、宗教或哲学的排遣,构筑理论、沉浸于知识等,都在企图结束这种冲突,封闭这个复杂的、生活的战场。
一、创业取道:没有标准路径
1、世界上的两种问题
“不要把问题当做问题,这都不是事儿”我最近读《解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谈到对自身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本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另一本就是《解惑》。《解惑》一书读来甚至有些拗口,反复读几遍之后会感受到其中观点的冲击力,它串联起我们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我们总想在生活、创业、教育中找到一个标准路径,想要沿着所谓的标准路径找到活得更幸福的方法,觉得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但是,这个想法就错了,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纵观历史上下两千年,人们不断地探索,找寻各种各样的标准活法、创业方式、教育技巧,却往往都是失败的,原因在于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
第一,汇聚性问题。
汇聚性问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找到答案之后事情就迎刃而解。
比如要盖一幢大楼,这栋楼应该盖成什么样?无论东方人、西方人最后盖出来的楼都得有空间、水暖、电齐全;要造一部手机或一辆电动汽车,无论中国人、美国人去实践,成品大同小异。
第二,发散性问题。
这类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比如说带孩子是严苛还是宽松?是棍棒出孝子还是教育要给予爱和自由。
这就像有的人管理公司,是勤奋点亲力亲为,事无巨细盯着比较好?还是像我一样不要管比较好?
作为公司管理者,遇到问题先判断,是汇聚性问题还是发散性问题,是偏汇聚性问题的发散性问题,还是偏发散性问题的汇聚性问题。
大客户销售有可能会偏向汇聚性问题,通过学习、找经验、模仿等标准化方法努力做好。但是假如有人告诉你说,创业这么大事儿去模仿谁来做,就要认真思考了。
创业中人员甄选,决策技巧、管理模型等等问题,往往都是发散性问题。
我无法给你决策的标准答案。
2、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什么叫执行力?执行力是把事儿做好,不是按照你的想法把事儿做好。”我儿子上初中,我读书时,会跟他说这书挺有意思的,不会强迫他看。他经常凑上来问我,书里都讲些什么,读李商隐、读诗词,读史书,都是他的主动选择。
有一次他数学考了80分,我说你自己分析下原因,他说做题慢,考试时长不够用了。我说找到原因了,你有什么办法呢?他说我就多做做练习题,这次考试之前他自己做了30套卷子,合理布控时间,信心越来越强,考了全班第一。
儿子对历史兴趣浓厚,会找我推荐更多书籍做主题阅读;数学考试结束,他主动说生物学科也可以试试同样的办法。我们没有替他做决策,但是沟通过程中,良性互动形成了,孩子具有内在动力。
激发内在动力,孩子会比家长的要求完成的更好;实现良性互动,父母境界更高,每一次互动都会让孩子产生真正的信服感。有的父母每晚陪着做题到11点,报一大把辅导班,最后成绩上不去,孩子会觉得家长提的要求、给的方法不管用。我们从来不辅导孩子。
学习不是一件他律的事情,而是一种自律的过程。外在努力解决不了内在动力,很多管理者在员工面前喜欢扮演万能角色,事无巨细都要参与,任何问题都能解决。
要知道,发散性问题有多种解法。现实中,不少人为了面子和自信心,赔上时间、精力、成本。
大量创业者和公司痛苦的原因,就在于老板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我在公司经常说:“你可以把我的想法做参考试一下,但是不一定对。”
有人就说,执行力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什么叫执行力?执行力是把事儿做好,不是按照你的想法把事儿做好。
现实中,很多领导者都有一种“我无所不能”的错觉,成功实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要饱含激情,敢于试错,持续反思,恰当把握管理者角色,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标准答案。
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
二、创造性岗位:末位淘汰法正在被淘汰
"不能用末位淘汰我们的员工,要用什么呢?感觉!用直接管理者的感觉,就是不要那么讲理,因为这个事儿不是一个机械题"。
很多人天然的相信末位淘汰,有的人学习了生物态管理公司,认为这就是末尾淘汰。
实际上,生物态叫适者生存,在森林里你觉得谁强大?你觉得恐龙强大,但是最后留下来的不是恐龙而是老鼠,只不过老鼠这会儿运气比较背,在地底下,过两年它的生命力就起来了,反而恐龙最终被淘汰。
不能简单用末位淘汰员工,要看到时代背景下的管理变化。生产线上做装配的员工,更接近于机器,效率低下时采用末位淘汰,这是早年间工业时代典型的管理方法。
如果你招聘到的电影导演叫饺子,在你的工作室待了10年,没有作品、颗粒无收,末位淘汰肯定是他,结果人家出去干了一个《哪吒》,终于熬出来了。这样的员工还有,12年熬出《大鱼海棠》,15年出了《十月围城》,你看,这代表着当下新型的员工状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个体能力已经改变了:单个员工能力比过去强上万倍。过去在传统公司、企业或是学校,好员工和差员工差距两三倍,大家干的都是标准化的事儿。
随着移动互联网、IP化、互联网放大效应,如今一个好程序员和一个差程序员,中间隔着一个比尔盖茨的距离。同样是直播带货,网红水平之间也相隔甚远。我去过薇娅直播间三次,特别羞愧,都是卖书,我一晚上卖一两百万觉得很开心,相当于实体书店一年的营业额。
薇娅卖我的书,一个五秒倒计时、一次加仓补货,卖掉16万本,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时代变了,变成一个人就能够单骑救主,救全公司。如果用简单的末位淘汰法来考核,会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眼睛死盯着排位的人,不会被淘汰。这个事儿不简单,末位淘汰不是生物态,你要识别哪些人和你的哲学是一样的,方法论大家可以百花齐放,但是哲学、价值观、方向要趋同。
我去稻盛和夫的京瓷考察,他们的员工,从工作贡献、状态、收支状况都折算成一个叫“阿米巴”的精细化测量工具。过去我认为这是内部市场化,会增加内部交易成本,去到现场发现,员工收入不会因为阿米巴的分值高而增加。他们的衡量方法是哲学,是敬天爱人,是修炼出的人生境界。有效的管理是决策的冲击力,而不是决策的简单复制和沿袭。
三、增长飞轮:提升人才密度
“人多不管用,人精才有效。提升人才密度,能做出10个人创造十几亿收入的事儿。”
我最近读党史,三湾改编很有意思。淘汰过去旧军阀的士兵,留下能打硬仗、能真正革命的中坚力量。三湾改编中这个动作和网飞CEO里德·哈斯廷斯在书里《不拘一格:网飞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提到的一样,叫提高人才密度。
拿网飞举例,网飞与Facebook、亚马逊、苹果、谷歌并称为FAANG,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五大互联网科技股。他们有很多备受关注的用人方法,比如“我们只招成年人”,“支付市场最高的工资”,“无限假期政策”,“我们没有KPI”,“鼓励员工去竞争对手那面试”,“员工仅仅做得称职也得拿钱走人”
网飞在遭遇互联网经济的第一个泡沫期时,顺利的穿越了周期。他们不得已裁掉三分之一员工应对危机,却发现工作量如期完成,员工激情满满。员工队伍不需要庞大,重要的是精悍。让每一个人都处在才华横溢的氛围中,工作能力会倍速提升。在创造性岗位上支付行业高薪资,用优秀人才替代平庸之人,管理成本反而降低了。
避免员工在设定的KPI中失掉创造力,避免额外收入的不确定性挫伤员工动力。网飞鼓励员工不要盯着业绩,要忘记收入才能超越价值。提高人才密度,保有一流人才,这就是网飞创新和应变的秘诀,是企业增长飞轮中的重要一环。
四、破局之术:合适到极致
理解了汇聚性和发散性问题,我们会发现,生活当中令人苦恼的,往往是发散性问题。遇到发散性问题如何解决?也有答案,答案来自更高层次。
当你做不到合适的极致,比如亲密关系、教育教养、员工关系等等,把握不好适度原则,是因为你的层次不够高,再稍微高一点点,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比如管理销售团队,考核KPI,是按照每天打卡位置、次数,还是依据时间节点统一核算?不知道。
比如任正非,他不用天天盯着KPI,他能站在精神境界的高度去统领公司向前向上发展。
比如我的团队,近些年人数不断增长,我们不打卡,没有KPI指标,我们找到的另外一个纬度,就是员工之间的关系,共同成长,把成长这件事变成更重要的维度,启发员工实现个体和公司的双向增值。
我们黄豆科技有一个黄豆校友群,在上海的“4·23知识知识进化论”6000人演讲中,我们请所有曾经在黄豆工作过的人来现场。大家可以相互搭建资源,介绍生意。这就厉害了,不把事儿当事儿,所有问题归结到最后都是度的问题。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讲过,适度就是美德。孔子说中庸之道,我们很多中国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都错了,以为就是80分万岁。
合适的极致,才是中庸之道。这个人做事儿合适,合适到什么程度?合适到极致了,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这个叫做中庸。当你找到一个维度、方法,让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发散性问题才能够真正得到解决。
五、敬畏运气:保持持续成长
“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
很多人问我,樊登读书发展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我回答,最主要的是运气,运气大概占了80%,剩下可能是你要勤奋一点。
有些人说怎么可能,因为我没有办法告诉他成功的要义,他不相信运气。有趣的是,大脑是个半成品,人类大脑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不能够理解不能够解释的事情。
比如说,你回看整个世界历史,每件事儿的发生都有道理,这些都是看倒后镜决定的,是事后分析。假如你能够再往前看,怎么没有人预言呢?比如说拿坡仑战争结束后,大家说欧洲不会再打仗了,进入长期和平了,结果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发生在欧洲最和平的时候,战争中机关枪初次登场,完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打垮了武士精神,摧毁了荣誉感,改变了政治格局,促进民主进程。战争结束,人们觉得成熟了,然而二战又来了。每一次回头分析,都觉得有必然原因。
其实分析就是牵强附会。就像很多人总结我讲书为什么受欢迎,樊登读书为什么成功,薇娅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那些更勤奋的人为什么没有成功?
你能够看到的成功,是这些人已经站在了半山腰,而向上攀爬的过程经历了什么,你无从知道。你不了解产生今天这个结果背后,是怎样细微的、血肉模糊的场景。若这些所谓的成功之人重走一遍来时的路,也不一样有当下的结果。
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很多无疾而终的人和事,提醒我们敬畏运气和随机性。最佳实践,往往来自事后总结;最优路径,常常源自问题解决方案。
如果我能给你的创业哪些建议,我觉得是用受启发的心态读一些书,然后整个过程中,保持足够的反脆弱性。
假如创业是为了追求进入福布斯排行榜,大概率这辈子是要失望的;如果创业目标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你会发现怎么都行,挣多一点享受一点、挣少一点享受一点清闲的生活。如果创业只是为了自己赢其他人都输,你肯定是脆弱的。如果创业是想同伴、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都因此获益,你会发现愉悦感会增加很多。
磨练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这就是保持反脆弱性的原因,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尝试。尝试的过程,要秉持住低风险创业。趟出属于自己的路,而并模仿别人的路。
稻盛和夫说,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以分成这三种。要做就做第三种。阅读不仅让我们在高速冰凉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又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读书和学习,是探索心的自由,不接受恐惧、不逃避责难,不是我必须鼓起勇气来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们深陷其中的原因。
撕开知识的缺口,让人生变得丰满。选择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于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享受求知深邃,看到世界辽阔。
(本文来源于长江商学院MBA,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硕神州”(即作者为专硕神州;下面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来源:MBAHOPE”、“来源:EMBAHOPE”、“来源:MEMHOPE”、“来源:MPAHOPE”、“来源:MPAccHOPE”的所有作品(或者专硕神州用其他转悠名义发布的作品),均为专硕神州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硕神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来源于专硕神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yes@zhuanshuocn.com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