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清华MBA | 三教归来!清华这一教学楼可太棒了

+关注
还记得去年闪亮登场的网红四教吗?这一学期清华园里又多了一座“超好看”的教学楼!等了这么久它终于归来啦!

还记得去年闪亮登场的网红四教吗?这一学期清华园里又多了一座“超好看”的教学楼!等了这么久它终于归来啦!

远看,它还是和从前一样古朴地守在学堂路上,但穿过阳光满溢的大平台走进它你必定会眼前一亮。设计满满的教室,采光极好的走廊,随处可见自由多元的学习空间单元,窗外树叶子在风里摇着像金的铃铛,“三教改建的初衷,是希望从空间环境上,适应新时代下教和学的方式”三教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尹思谨说,她将这栋建筑的特性定义为“开放,灵活,可变”,期待着它能为清华师生带来一流的教学体验。

三教正门口,写有“第三教室楼”字样的门匾。

不一般的“盒子”“阶梯”和“折线”

从1101到1317共47间教室,分为三段空间,各具风格。沿着通常的路径从三段走到一段,空间主题分别是插入式盒子、韵律阶梯和折线空间。

“盒子”是方形的教室、地毯和墙壁,规规矩矩地呈行列式排布,但它并不死板。除了在15人、30人、70人等不同规模的教室上课,学生还能在半开放的个人工位上自习,或者看心情从不同色彩的讨论区中选一处,和同伴坐下闲谈一二。

三段一层的学生讨论区

“插入式”设计还提高了盒子内外交界处的可塑性和利用率:当你坐在“墙里”听着音乐温习课本,隔壁“墙上”或许有人正演算公式。这是因为,教室与走廊的接触面不再是单一的白壁,它可能是一堵多功能墙,也可以是几扇可移动和书写的白板。

70人教室外的多功能墙上,不同的色块和壁龛在内外“盒子”之间开辟出新的使用空间。

局部退进教室的隔墙将原本的走廊扩展为别具一格的“彩色盒子”,打造出开放的学习场域。

穿过两扇门来到二段,你会感受到“韵律”。在这片空间的四间阶梯教室里,每一行的座位间隔都比过去更加从容,波浪般起伏的弧形天花板佐以流畅的灯光,让室内更加明净、宽敞、柔和。

就原先的座位排列方式而言,较窄的间距会让使用者感到紧迫。但阶梯教室的台阶为混凝土现浇结构,无法调整宽度。大手笔的改动反而会破坏台阶次第向下的“韵律”。因此,更多的变化在于形式与效能的优化,如同在旋律中加入鼓点与和弦,使之成为乐曲。

二段一层的阶梯教室里,白色与绿色隔行错落的座位与四周不同灰度的墙面相呼应,给予这间教室以极高的辨识度。

从阶梯教室后门走出,头顶一条灯带将人引入折线空间。这儿更像是一个学生活动中心,开放度、灵活度最高,因此也具有最大的视觉冲击力。相对于“盒子”的理性和“韵律”的沉静,折线以其天马行空的拼接和分割方式,构造出更活泼的空间。

“学生也许会最喜欢这里,因为这儿的空间趣味性最强,每一层,你从任意位置、任意方向看去,都不一样。”尹思谨说。

三段二层的支撑柱和走廊充分使用了“折线”元素

细节上,字牌、墙面和灯光的设计,都体现了建筑空间的一体化。三段与一段的教室门牌字体一个如盒子方正,一个由折线贯通;地毯也分别呈方形和线形,与椭圆形、钻石形的灯光相映成趣。

“一段与三段的一层空间并不是一间一间的,而是相互贯通和开放的。”空间与空间的延续性让学生在三教中自由走动——在三段自习结束,去二段上一节课,再到一段参加社团讨论;结束后在咖啡馆捎上一杯,往开放论坛去听大师讲座。

学习活动“随时都能发生”!

“当学习活动不再局限在某个场所或某段时间之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去为这种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条件。”尹思谨用这句话描述三教的改造概念,即,这片开放空间的终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当原先简洁直观的现代主义风格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逻辑,新的设计思路便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教室针对不同的教学规模和课程需求,提供差异化、互补性的教学场所;大大小小的讨论区域和公共论坛,灵活机动地构建起课堂外思维联结的桥梁。

新的学习环境提供正式空间,保持知识传授过程的稳定性。

新的学习环境提供小组讨论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探讨和发表想法。

新的学习环境提供灵活的空间,使学习活动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规模进行组织。

新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安静空间,让自我思维在专注中获得阐发。

“在网络尚未渗透日常生活的年代,学生、师生之间更注重线下的交往;而在科技发展的当下,大家可能在线上更活跃。”尹思谨解释,“所以,三教作为一个开放空间的意义,也在于通过色彩鲜活、自由活泼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实体的、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针对新的融合式教学的要求,教室内部都配置了能满足线下与线上同时教学并进行课堂互动的设备。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多元教学空间,通过“智慧”硬件和空间集成,实现内容优化、资源共享、师生交互。

教室内的主机具有课程全程一键录播和远程互动功能

教室外的公共休息区都摆放着可移动的墩子和轻巧适配的小几,可自主摆布,让学生“待得住”又“学得舒服”。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多样成长。”

在三教,传统的空间模式已然被颠覆。集互动、开放、自主、多元等多重要求于一体的新型教学逻辑塑造出自由的活动空间,为每一位走进这栋建筑的学子提供“私人订制”。

品质“过硬”,精神“满满”!

随着师生对校园环境质量越来越高的关注,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保障师生健康与学习效率的需要,改造后的三教还搭建了由环境传感器、智能联控模块和平台软件组成的校园健康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在对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同时,通过智能联控模块,将新风、电动窗、地道风系统由传统手动控制转变为远程智能控制,进一步提升了环境舒适度。此外,建筑防火、防震等级也大幅度提高,切实保障了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三教的教室照明系统可在任意时段为学生自习、教师授课提供最佳照度。

与“大刀阔斧”的室内改造不同,三教的外观尽可能保持了原先古典庄重的样貌:西侧楼体上刻着的“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八字学风岿然不动,外墙上的清华革命先驱施滉壁像依然静静矗立。一眼望去,它依旧是那座始建于80年代、承载了无数师生校友的记忆、与清华校园厚重气质完美契合的古朴建筑。改造前后的变化,源自不断创新为师生服务的初心,不变的则是育人理念与清华精神的发扬传承。

三教外墙上的八字学风

三段二层以清华紫为主题色的新型活动空间,将创新与传承融于一体。

随着近年来西阶梯教室、二教、四教等教学楼的陆续改造完工,细心的师生们会发现不少教室中都悬挂着校友捐赠的铭牌,这源于清华校友总会发起的“清华校友教室改建捐赠”项目。该项目以独立整间教室为基本认捐单位,将款项用于教室桌椅和多媒体设备的更新,既承载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深切回忆和深厚感情,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成为清华人的共同记忆。

校友捐赠的铭牌

三教三段的校友捐赠教室

三教改造期间,遭遇新冠疫情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但在基建规划处、信息化技术中心、学生社区中心、教务处等校内部门的通力合作、统筹协调下,参与设计和建设的各方相互配合、攻克难关,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了工程的按期竣工。秉持着“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理念,设计者与建设者们在三教的原有框架下营造出了更加积极向上、开放灵活的空间体系,以期更好地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线上线下的融合,在其背后,是清华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与行动。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