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北大国发院EMBA开学季 | 陈春花教授推荐:《创造知识的方法论》

+关注
我们在这开学季,邀请北大国发院部分教授为新生荐书,启迪智慧。

金秋九月,北大国发院2021级EMBA新生将走进北大朗润园和承泽园,开启崭新的学业旅程。

“百战归来再读书”,从商场回归校园,每个同学开始静下心来,在墨香阵阵中啜饮知识的甘露。

“书山有路勤为径”,老师的指导亦如指路明灯,点亮学子崭新的征程。

我们在这开学季,邀请北大国发院部分教授为新生荐书,启迪智慧。

推荐人: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

推荐人简介:

陈春花,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专注于中国企业成长研究,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创新研究。三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多次获得研究论文奖和出版界年度最佳作者奖;两次获得《清华管理评论》“年度管理创新思想家”。两次出任大型企业的CEO,并取得业界公认的绩效,两次获评《财富》“中国5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蝉联四届《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女性”。出版著作近30本,代表作有《共生》、《协同》、《领先之道》等。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组织行为学、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

推荐书目:《创造知识的方法论》,野中郁次郎作品

推荐语:

(野中郁次郎的)《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更聚焦在阐述组织管理中员工必备的“知识方法论”,详细解答“知识是什么”、“知识创造的本质是什么”及“知识创造的方法论是什么”等问题。这本书将组织知识创造理论的哲学基础、原理及实践原则展现在读者面前。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是一本有关方法论的书。野中迫切认识到创造组织知识“方法论”的重要性,这也推动其与绀野登在日本于2003年出版了《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一书。该书的第一个重要价值是从哲学角度分析了知识创造的原点,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组织创造知识的认识论。野中本身非常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从认识论来讲,组织知识创造是“知识创造是在丰富隐性知识的同时将其显性化,然后对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并结合实践再次形成新的隐性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运动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会相互转换并产生新知识,它们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籍此野中提出了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在野中看来,东方哲学冲破了西方主观与客观对立的“二元观”藩篱,不要求主体确立,这使得我们可以在超越自我的主客未分状态下进行自由探索,并产生了“场所逻辑”和“主词逻辑”。我们可以通过原型把经验和实践知识发展到最高阶段。基于此,野中与其同事竹内弘高洞见性地提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该模型提出知识创造的起点是社会化,并经由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三个阶段,整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而是遵循辩证法的逻辑,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持续地推动知识的迭代和创造。

《创造知识的方法论》的第二个重要价值是通过多学科的分析找到知识创造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提供知识创造的具体方法论逻辑。野中和绀野登认为知识创造哲学思想基础是巴斯卡的超验实在论。超验实在论认为人类不可见的宇宙、自然和社会中本来就存在的机制很重要,单纯通过封闭经验的实证或者是人类认知建立的理论模型都无法获得,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超验实在论是传统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综合。

基于这一哲学思想,野中和绀野登借鉴了社会学领域获取知识的方法精髓,提出了知识创造的方法论:要想创造真正的知识,需要原封不动地接纳行为的现场和现象(田野调查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劳森的溯因推理),运用隐喻发现背后隐藏的结构和因果关系的过程(劳森的溯因推理)。在知识创造方法论的逻辑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概念”方法论。概念是新观点的起点,小到产品概念,大到事业概念、战略概念甚至企业发展愿景,创造概念及构建构念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概念处于设想-概念-理论这样的连续体之中,层次越高,在组织和个人意识中的正当性就越强,也越容易实现主动创新。野中与绀野登认为,观察、概念化、模型化和实践化是创造概念的方法论“四部曲”。

针对每一步,他们还给出了详细而又启发性的原理知识与实践方案。我们可以先简单感受下作者的思想,作者提出经验是设想的源泉,强调现场体验在获取隐性知识中的重要性(“观察”)。那么,如何才能不带有偏见地体验呢?秉持西田几多郎的纯粹经验观点,作者提出可以通过采用现象学中的“悬搁”手段达到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进而将社会环境共享为个体的隐性知识。要想将设想提升为概念,就涉及假说推理和溯因推理(“概念化”)。而溯因推理的关键就是隐喻。作者对隐喻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隐喻能够帮助个体“言不可言之事”、发现隐藏的力量和结构、改变行为方式。也正是这样的功能,使得我们需要在将表层的设想凝练为复杂且看不见的机制或“概念”时借助隐喻这一工具。在设想转化为概念后,通过挖掘概念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实现要素间的整体化和有序化,便形成了理论。这个由概念到理论转化的过程被作者称作是“模型化”。因此模型化包含将概念分解成若干变量和系统地搭建变量间的关系这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都需要设计的知识,作者重点探讨了设计的相关知识。最后就是“实践化”,主要是知识的表达,将概念综合起来并利用讲故事的知识。本书的最后强调了场所领导力在打造知识创造场所的作用,不仅仅是维护场所,更要能动地创造场所,构建知识的生态系统。

【野中郁次郎及其相关书籍介绍】

《创造知识的企业》、《创造知识的方法论》及《信念:冲破低迷状态,实现业绩跃迁》的核心作者是野中郁次郎,这三本书也反映了他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突出了以知识为核心的逻辑主线。野中对时代的判断与彼得﹒德鲁克一致,即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唯有知识才是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源泉,知识能力是企业不确定环境下保持创新的关键。自1991年开始,野中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知识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在富士通等众多知名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实践。野中丰富的学术与企业实践经历让他得以在开发知识创造理论、应用知识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提出具有重大价值的观点。野中最大的贡献是创设了一套组织知识创造的新理论与通用模型,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与指引,他甚至被国际管理学界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拓荒者,是“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野中早期在加利福利亚伯克利分校工作,主要研究市场营销领域中的信息处理,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得到诺奖获得者西蒙的推荐。但通过系列的“信息”研究,野中逐渐发现,信息的视角不足以支撑创新,很多时候,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对创新更具决定性作用。野中认为,组织不应该仅遵循西蒙的“组织就是信息处理机器”,更应该被视为“有机生命体”,需要创造知识以能动地适应环境。基于这一观点,野中逐渐将研究视野转到知识上来,深入探索分析其获取、创造、保存和利用的过程。

通过野中等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与《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中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知识分为两种,即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式语言或媒介传播的知识)与隐性知识(内心知道但无法转换成语言的经验性、身体性知识)。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就是对隐性知识的调动与转换。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一直就存于员工的大脑中,组织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把个体脑中的知识“调离”出来,“结晶”固化并转换为其它人也能利用的知识储备。组织知识管理就是针对两种知识在个体、团队及组织层面进行转换和创新,围绕这一主体野中等提出了享誉盛名的知识创造与转换的SECI模型,在模型中坚持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综合的原则。野中强调,组织本身并不创造知识,个体才是创造知识的主体,且只有通过个体之间的共享,知识才会在团队、部门、组织层面汇聚发展并呈现螺旋上升。

野中非常看重“场域”概念,认为知识创造的关键其实在于“场域”与团队。场域或场是一个活动的共享背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它是个体之间知识发生交互与创造的基础。不同的场能通过相互连接形成更大的场。他在三本书中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场域和团队,认为个体的知识只有在社会或场域中得到验证,并与其他人的知识进行整合,才使得知识得以创造与发展。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