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MPA进阶学习 | 教育扶贫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破解多维贫困

阿黎

2021-09-06 01:13:40

+关注
治理相对贫困不仅要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更要消除思想文化、精神意志、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多维贫困。

截至2020年11月20日,广西106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意味着,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于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是要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主要内容,着重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及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

1、破解多维贫困

治理相对贫困不仅要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更要消除思想文化、精神意志、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多维贫困。较之于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医疗保障兜底等扶贫形式,教育扶贫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全面脱贫的能力,增加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提升贫困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破解乡村地区文化、精神、心理等多维贫困的重要途径。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确保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持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构建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严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脱贫能力,培育农村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及全局性的作用。

近五年来,广西共计筹措教育脱贫攻坚资金820.34亿元,其中用于54个精准扶贫县446.54亿元;统筹中央和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344.9亿元,新建迁建学校520所,改扩建学校37820所次,建设校舍面积达1606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大通铺”现象。一方面,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保教费,狠抓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项目,鼓励贫困家庭大学生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方式,补充中小学教师8万余名;选派1.06万名在岗教师和2700余名退休教师到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支教,并持续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极大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广西不断强化“控辍保学”力度,严格落实“双线四包”责任制、“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失学辍学人数实现动态“清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

MPA进阶学习 | 教育扶贫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破解多维贫困

2、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

尽管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受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部分地区存在重应试教育轻人文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以人为本、全方位发展的理念还未完全实现,部分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为接续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广西教育扶贫须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扶贫在脱贫实践中发挥着战略性、奠基性、引领性和延续性作用。转变教育扶贫理念是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教育扶贫理念应由关注人的智力发展转向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增强教育扶贫对象获得感和能力素质为目标导向,协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兼顾人的职业发展和心智发展,赋予教育扶贫对象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有效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等,激发乡村振兴的人才潜力,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第二,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且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推动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提升乡村人力资本水平,为乡村振兴储备“新生力量”和“后备军”的有效路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保障偏远贫困地区获得充足有效的教育资源,就要打破单一依靠行政组织扶贫的格局,广泛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教育扶贫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教育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个人在教育扶贫中的能动性,形成多元主体各尽其责的社会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格局。

第三,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基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充分利用5G优势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推动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与边远山区学校结对帮扶,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实现优质教学的跨空间、零距离传输,以“信息新基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第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将过去单纯的重知识讲解、轻能力训练,转变为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德润身、以文化人,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契机,建设学习型社会,将教育教学贯穿到每时每刻、每处每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第五,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动构建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体系。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以完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为关键,以深化高校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教育的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及其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提升教育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社会网,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