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北大汇丰智库 | 2021年二季度深圳经济分析报告

EMBAhope

2021-07-27 03:19:12

+关注
2021年1月起,北大汇丰智库定期对外发布基于“实时预测”(Nowcasting)方法的《深圳经济分析报告》。

2021年1月起,北大汇丰智库定期对外发布基于“实时预测”(Nowcasting)方法的《深圳经济分析报告》。最新的模型(2021年7月5日)显示,2021年上半年深圳不变价GDP同比增长11.9%,与2019年相比,2020与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8%。与2021年第一季度的两年平均4.6%相比,增速有所加快。

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两年平均增速预测,我们认为惠州(7.1%)、广州(6.3%)和深圳(5.8%)是上半年湾区增长最快的三个城市,三市主导产业面临的出口需求总体仍可持续,且广州和惠州上半年基建投资动力也较强,加速了复苏进程。此外,在旅游业及博彩业的明显回暖推动下,港澳均从2020年的严重衰退(同比增速分别为-6.1%和-56.3%)中有所复苏,2021年上半年相比2019年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和-4.6%。

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经济增速预测

深圳:2021年上半年深圳GDP预计同比增长11.9%,两年平均增长5.8%。基于我们的Nowcasting方法和信息集[1],我们预计2021年二季度深圳GDP预计同比增长8.1%,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11.9%,相比2019年两年平均增速约为5.8%。剔除低基数影响后,二季度实际增速相比一季度继续上行。由图1可知,PMI新出口订单和通信电子行业月度工业增加值是促使模型调整对二季度深圳GDP预测的重要因素,工业增加值、出口及信息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对预测深圳经济较重要。

我们的预测模型显示,上半年深圳GDP两年平均增速预计位居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位,从总量看稳居第一位,占比约24%(表1)。

基于类似方法及数据源[2],我们预测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二季度及上半年经济增速。各城市具体分析如下:

香港:预计二季度同比增长8.9%,上半年同比增长14.4%。相比2019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将实现平均约2% 的增长。低基数、内地经济的复苏以及持续推进的疫苗接种带来香港经济同比明显好转,一季度的零售、制造业PMI及失业率均较全年四季度有明显好转,二季度以来,旅游业的好转将推动增速进一步加快。

澳门:博彩及旅游业加快复苏,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超过300%,上半年同比增速超过100%,但相比2019年两年平均增速仍为-4.6%。由于博彩业和旅游业的严重遇冷,2020年全年澳门经济出现同比超过50%的收缩,这也显示其经济过于单一带来的韧性不足问题,突出了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强化琴澳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21年二季度以来,博彩业和旅游业随着疫情形势好转而开始复苏,但由于极高的服务业占比,澳门预计在今年仍是大湾区各城市中由疫情冲击恢复相对较慢的城市。

广州: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3.6%,上半年累计增长16.2%,两年平均增长6.3%。去年以来,广州的疫后复苏形势总体可总结为“低开高走”,上半年负增长,经济总量一度被重庆超越,三季度开始复苏明显加快,医药、专用设备、互联网软件、汽车制造等产业贡献较高。今年以来,广州市保持了较强劲的恢复势头,服务业和汽车制造表现较好,但6月的疫情可能会对消费带来冲击。

东莞: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1%,上半年累计增长12.6%,两年平均5.2%。2020年东莞市外贸依存度达到138%,出口拉动效果对东莞GDP的影响很大。在玩具制造、电子制造、防疫物资等物品外需大增的背景下,去年二季度经济复苏进程较快,导致今年二季度同比基数较高。预计2021年东莞GDP总量将破万亿。

惠州: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7.5%,上半年累计增长19.8%,两年平均7.1%。今年以来,惠州工业生产动能恢复较快,我们预计其可能是上半年增速最高(剔除基数影响)的湾区城市。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深圳应不仅推动莞、惠成为自身“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也应支持其吸引技术人才,培育能够与深圳产业形成配套的高技术产业,在深莞惠都市圈内避免同质化竞争。

佛山: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8.6%,上半年累计增长18.1%,两年平均增长4.5%。疫情以来佛山经济遭受不小冲击,复苏进程相对较慢,特别是在去年二季度不少同级别城市增速由负转正的情况下,佛山增速仍同比负增长,直到四季度在政府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后才开始加快复苏进程。佛山复苏较慢可能与其劳动密集产业占比较高相关,陶瓷、家电、家具等主要制造业企业受疫情防控带来的人员流动不便影响较大。2021年以来,海外在玩具、游戏等居家隔离领域的消费需求继续增长,推动佛山家电、灯具等领域制造业出口,经济复苏加快。

珠海: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1.8%,上半年累计增长14.6%,两年平均5.7%。疫情以来,深圳和珠海两个外贸大市的复苏表现较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电电气、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精密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有较好外需支撑。长期看,珠海在大湾区的人均GDP仅低于其他四个核心城市,未来十年有望进入人口高速增长期,根据《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珠海被明确列为人口将于2030年高达500万的大城市,按此推算每年需新增30万人口,这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并为产业结构转型带来要素基础。

中山: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3.7%,上半年累计增长18.4%,两年平均5.2%。今年以来,中山市经济复苏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显示深中通道、高速公路、客运码头等基建项目在疫后正加速建设。此外,中山市目前面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压力,未来应将健康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作为重点升级方向,与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发展。

江门: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9.4%,上半年累计增长14.5%,两年平均4.9%。今年1-5月江门市总体呈现工业复苏较快、消费和投资相对滞后的态势。当前,通信电子已替代金属制品成为江门工业第一大生产和出口产业,但横向看,近年来江门市交通运输设备、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和深圳等湾区产业发展高地的合作明显滞后于东莞等城市,在湾区的经济比重也有所下降,江门拥有大广海湾这一湾区少数能够集中连片开发的区域,应跳出传统的渐进式产业升级思维,抢先布局发展一些中远期发展前景远大于近期的新兴未来产业,作为推动江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肇庆: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增长15.1%,两年平均5.2%。2021年以来肇庆整体复苏形势较好,工业主要依托非金属和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制造等支柱行业增长,此类行业属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受益方,利润扩张有助于推升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原材料储备。

二、二季度深圳经济形势分析

1.形势分析

2021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7.1%,相比2019年两年平均增长4.6%,这一增速水平比起年均增长5% 的中长期目标而言仍有差距,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慢于广州、惠州等市。考虑经济增长的动能,4月以来深圳经济的复苏继续有赖于出口和投资,如果以两年平均增长 5% 作为经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标志,则出口、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已基本达成目标,而工业与消费仍待进一步复苏。6月以来,广深两地局部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影响港口运输和服务消费,但主要是短期冲击,对整体经济影响应不大。

(1)工业复苏整体趋缓,高技术制造业表现较好。

1-5月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3.0%,其中工业前三大行业的通信电子、电气机械、专用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8%、8.9%、9.3%。从当月同比看,4月以来工业增加值总体增速是有所放缓的,但高技术制造业表现较好,背后驱动因素可能是疫苗生产和出口需求。5月初深圳康泰生物生产的新冠灭活疫苗获批紧急使用,6月起已开始供应深圳本地,预计未来供给范围将扩大至全国以及海外市场。

工业企业利润总体保持较高增速。1-4月,深圳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0.9%,两年平均增长20.7%,相比2020年10.6% 的同比增速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7%,同比提高1.80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

1-5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长22.8%,两年平均增速6.9%,比1-4月提高1.6个百分点。5月基建投资的高增长一方面可能与19年和20年的低基数相关,去年5月深圳在经济复苏较快的形势下,并未大力推动基建投资;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全国专项债发行进度较慢、财政支出也较滞后,6月初深圳在党代会之后方才召开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投资项目调度会议,提出“加大交通、市政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大力实施工业投资扩产倍增计划,加快住房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显示年中及下半年将在投资上有所发力。

以制造业投资为主体的深圳二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6%,比1-4月提高1.5个百分点,可能源于一季度以来电子通信等行业较高的景气度和利润。从前5个月全国层面工业企业利润看,在中游设备制造行业中的通信电子行业利润增速较高,一方面由外需推动带来营收扩张,另一方面由于芯片涨价,且大宗商品投入占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电子设备总投入的比重总体低于15%,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其利润侵蚀程度不高(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形势分析与政策模拟》报告)。而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增长一般能够领先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消费复苏依然较慢,维持在两年平均约3.5% 的增速

1-5月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相对投资恢复相对较慢。除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零售的冲击,原因可能包括:(1)疫情带来的居民短期预防性储蓄倾向上升;(2)房贷侵蚀了中青年中长期的消费能力;(3)中低收入居民群体在疫情下,受服务业冲击、商品价格上涨对利润的侵蚀以及制造业自动化趋势等因素影响,收入水平增长更慢;(4)尽管高收入群体受影响较小,但财富集中情形下其消费需求释放对总量的贡献是有限的。

6月以来,广州、深圳等地的局部疫情可能对6月-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复苏带来冲击,6月以来的百度迁徙指数显示深圳市的流入与流出规模均环比上月明显收缩,叠加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服务业消费可能受一定程度影响。由于居民最终消费中服务业占比一般超过50%,消费预计要等待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后,才可能加快修复。

(4)进出口整体仍维持高增长

出口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始终保持在6% 以上,相比工业、投资、消费是唯一两年增速高于2019同期的,显示其是今年以来深圳经济的最重要支撑。作为全国外贸第一大市,深圳主要出口品既包括机电(计算机、电视机、其他家用电器)和高技术产品(手机、无人机、机器人),也包括服装、纺织纱线等,从疫情带来的外需增长中受益较大,1-5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0.2%,占深圳出口总额的80%。但需要关注的是,5月以来手机、家电、汽车零配件等商品出口增速有下滑,背后可能反映了芯片短缺对供给能力对影响,此外6月以来的疫情导致深圳相关港口作业效率下降、货物积压,亦可能对出口造成短期扰动。

1-5月深圳进口两年平均增长12.9%,电子元件、液晶面板、音视频设备的零件等机电产品进口占深圳总进口的80% 以上份额。零配件、加工品等中间品进口占比较高一方面显示深圳作为制造业中心较高的生产景气度,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了中间品进口价格受供给冲击影响而明显攀升。

(5)财政收入与支出增速相比2020年加快

1-5月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3%,相比2020年全年2.2%的增速有所加快;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8%,其中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规模占财政支出比重70.6%,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同比分别增长46.6%、36.2%、12.8%、11.4%。

2021年深圳《预算报告》显示,财政计划在2021年市本级九大类民生共安排12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在“七普”显示深圳人口继续增长至1756万人的背景下,今年及未来几年的投入重点将是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民生短板领域。去年底深圳市曾出台规划,至2025年全市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超100万座,这意味着5年内,深圳公办普高学位数量将翻一番,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接近翻一番。

2.若干建议

(1)为下半年出口可能出现的放缓做出预案

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持续攀升,通信电子、机械设备持续的高出口增速对深圳经济复苏形成了有力支撑。与之相对应,外需的紧缩冲击对深圳经济的影响也会较大,如2019年三季度所谓的经济“失速”就与中美贸易摩擦、企业抢出口相关。在我们看来,外需确有在今年四季度收缩的可能,原因在于:(1)在海外疫苗接种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外需的增长点可能会由居家办公带来的手机、电脑等自动处理设备需求,转向出行、社交增多带来的汽车、箱包、服装等需求,这种结构转化依然会支撑全国层面的出口,但可能不利于深圳。(2)随着欧美经济的正常化,资本开支需求增加带动机械设备出口,但设备购置存在前置性,且去年同期通用设备出口基数较低,因此四季度增速可能会有所下降。

针对四季度可能出现的出口放缓,深圳可以考虑适当加快基建投资进度,以对冲出口放缓的影响,特别是继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基建建设。同时,一方面结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强商圈建设和本土消费品牌培育,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提供支持以改善就业,结合近期降准支持民营企业改善其流动性状况,以便通过提升收入增长预期而改善消费。

(2)推动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

加工贸易曾是深圳对外开放的主线,也是其经济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形势下的深圳对外开放中,服务贸易应是新的开放主线。原因在于:(1)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医疗、教育、零售等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业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如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网络电商),而深圳正走在中国数字经济的前沿,有规模较大的公司提供平台服务,也有许多中小企业乃至个人可借助跨国平台接入到全球市场,例如YouTube上的中国主播李子柒以及中国Bilibili平台上的海外主播;(2)深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且拥有借助大湾区和现行示范区政策而在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的机遇;(3)深圳的营商环境总体较优,有助于形成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科技完善信用监管等支持服务贸易的氛围。

深圳未来可以发展的路线包括:加强文化旅游、建筑、运输等领域的合作;以地理位置较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较迅速的东盟国家)为主要的服务贸易拓展对象,可鼓励深圳企业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出口具有优势的云服务和云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定制互联网服务,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发展;积极利用经济特区的立法及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服务贸易相关领域立法,以尽快改善服务贸易的监管模式和营商环境。

(3)制订好碳中和路径图,且需关注互联网企业的作用

2021年5月19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碳达峰实施路径,努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APPC)成员,深圳在2015年即承诺会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达到碳排放量峰值。如果从直接碳排放量计算,而不考虑产生碳排放的能源、工业产品在区域间的贸易流动(即消费碳排放量大省所产出的能源),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深圳在2019-2020年间实际已经处在稳定达峰区间,只是尚待确定和宣布碳达峰时点[3]。

根据深圳发改委公布的情况,2019年深圳已是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也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特大城市,2020年深圳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站在这样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兼有“两点一区”[4]的先行示范优势,深圳市“十四五”规划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生产方式、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三个层面提出了要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且在推进低碳发展方面设置了更具体的行动方案。

从深圳具体情况出发,应关注深圳的优势产业,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金融科技等行业如何能够支持碳中和目标实现。例如信息与通信技术虽然直接碳排放量不大,但数据中心、网络设施对能源的实际消耗量较大,以当下和未来待建设数据中心数量估计,深圳及广东的数据中心能否全部或主要支持清洁能源将对中国整体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目前谷歌、苹果已在近年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议推动深圳互联网等ICT行业以多种方式节能减排。一个ICT行业以技术进步减排的例子是,当前微软、索尼等游戏厂商推出以云计算来替代本地计算提供“云游戏”服务,将减少每个游戏玩家购买硬件设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将能耗从分散的玩家处集中到远程数据中心,提升此数据中心的绿色低碳水平,就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并减少整体的碳排放水平。

(本文来源于北大汇丰智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