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华南师大MPA | “守正创新”公共管理经典文献研读沙龙(第4期 总第35期)

+关注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同学是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的MPA学员曾志娟同学,她分享的主题是《巧用替身,解放领导》。

12月11日晚,由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MPA教育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研究生会、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大湾区跨境治理研学创新党支部、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研究创新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守正创新”公共管理经典文献研读沙龙第4期(总第35期)于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政管学院324会议室顺利开展。

本次研读沙龙活动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许益锋研究员主持,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志华教授导读,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陈恕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龙君伟教授、颜海娜教授、张伟坤副教授、蔡灿新博士出席了本次活动。

一、读书分享

许益锋书记首先对这本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次研读的书目是美国学者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这本书考察了激励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超常规的方法,也诠释了扩展管理价值体系和领导权威来源,挖掘了更高层次的人类潜质,对过往领导框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此外,作者在书中提出将学校视为学习的共同体,论证了领导的五种权威来源和四个领导的替身,为学校以德治校提供了新的视野。本书借鉴的价值是批判了传统的领导观,促使我们来思考领导的道德维度;同时,这本书拓展了以德治校的视野,并提供了工作的思路和领导的策略;以此为困境中的校长、局长和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方法。

导读老师刘志华教授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它改变了以往学界认为“教育管理领域没有自己的理论,照搬照抄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领域相关理论”的现状。萨乔万尼这本书就是针对当前学校的基础教育背离了初衷的现状,因此这本书就是为学校管理写的,是教育管理领域的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理论。尽管这本书写作于多年前,但是在当代仍然具有其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代教育管理领域兴起的各类改革,这本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刘志华教授也对今晚学生的分享顺序进行了介绍,五位同学主要围绕“写作动机——道德领导实施的动机规则——领导的四种替身——团队精神——有德行的学校”的逻辑递进顺序进行分享。

分享1:再造领导:“以德治校”新视野

第一位进行分享的是华师政管学院的全日制研究生彭维英,她分享的主题是《再造领导:“以德治校”新视野》。

彭维英同学首先对本书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她认为是写给那些每天都面对道德困境的校长、局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的。该书批判了传统领导观,考察了激励教育工作者的超常规方法,阐释了领导权威的来源,为领导提供替身、建设信仰、把团队精神理解为专业德行等。本书价值在于动摇了被我们误以为不可动摇的领导观念,并批判了我们或许正在追求的领导实践,促使我们去思考领导的道德维度,拓展了“以德治教”或“以德治校”的视野,提供了部分工作思路和领导策略。

随后,彭维英同学介绍了道德领导与“双减”政策的内在关联性,比如“双减”政策强调破除“唯分数”“唯效率”的育人观念,道德领导批判传统基于科层权威、追求效率的领导方式等,她结合书本的内容并对一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的领导会失败的原因是传统领导方式割裂了育人理念与育人行动,不能兼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等。接下来,彭维英同学具体介绍了书本中提到的道德领导,认为道德领导的核心就是领导之心、领导之脑以及领导之手。领导之心必须与人的信仰、价值观、理想以及个人愿景联系起来,领导之脑必须与心智图景或领导者长期发展起来的实践理论结合起来,将个人愿景与内在的价值体系融为一体的思考,就成了领导策略和行动的基础。领导之心塑造了领导之脑,领导之脑驱动了领导之手。

接下来彭维英同学具体阐述了道德领导理论的领导之心、领导之脑和领导之手,并结合佛山市A中学的实践,认为领导之心在A中学具体体现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等育人理念,领导之脑体现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齐驱并进等,而领导之手体现在实行课堂改革、打造智慧课堂等教学行动之中。在分享的最后,彭维英同学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书批判了传统的以科层权威、心理权威和技术理性权威为主的学校领导观念,提出了道德领导的新观念,为“以德治校”提供了新视野,为当前的学校管理、校长领导、家校合作等教育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享2:一石激起千层浪——何为激励?何为鼓舞?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同学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的21级MPA学员梁倩婷同学,她分享的主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何为激励?何为鼓舞?》。

梁倩婷同学首先介绍了传统的动机规则,这一规则专注于可计算的理由,限制了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认为人类不仅受自利驱动,还受到个体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在各种团体中的成员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契约的驱动,但是这两种因素都不足以解释人们的动机来源。由此,她引出萨乔万尼所提出的“美好的东西使人去做”的观点,并指出这是一种要求我们因责任、义务、正义感、承诺感以及其他带有道德意味的缘由而作出回应的规则。它的权威来源包括道德领导、责任感、义务感,所体现的领导策略包括共同体的信念、团队精神以及共同体规范。接着,她以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为例,认为这一规则所导致的良好结果是教师会因道德感知而对共同体的价值观作出回应,从而将他们的工作变成集体性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得以提升,且是稳固持久的。最后,梁倩婷同学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阐释了道德领导的实践,并以一首小诗结束了她的分享。

分享3:巧用替身,解放领导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同学是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的MPA学员曾志娟同学,她分享的主题是《巧用替身,解放领导》。

曾志娟同学首先介绍了领导替身的内涵,以及领导权威的来源——科层的权威、心理的权威、技术—理性的权威、专业的权威、道德的权威。作者在书中主要强调专业权威以及道德权威这两个维度,认为真正的学校领导者是为“听我的”领导构建替身、能使他人做岀内在回应的管理者。同时作者还指出“进化式领导”不是为使教师和其他人投身于成功的进程而不断地操心,而是能够着眼于祛除障碍,提供物质及情感支持,关注那些能使任何进程变得更为容易的管理细节,分享前进中的同志情谊以及在进程结束时共同庆祝并为下一个进程找出一个新的、富有价值的终极目标。她认为共同体是由互助、集体、愿景、内在、交流、等一系列价值观、情操、信念构成的综合体,这些价值观、情操、信念为工作者提供了行动规范、回应了如何与同事共同合作的问题等。曾志娟同学认为萨乔万尼在书中强调的价值观、情操、信念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当学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观的时候,并且能促使学校的老师同学一起努力的时候,这个学校就成为了一个共同体。随后,曾志娟同学梳理了书中有关专业理想方面的论述,她首先引用了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对专业理想的界定并阐释了专业理想的内涵,包括为个人专业发展担负责任和把个人位置放在服务于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学校的位置。此外,她认为专业理想的核心是关怀伦理,其关键是关心教学活动本身。一旦学校建立起与共同体规范相结合的专业理想,就能成为有力的替身,教师因自己的行为与专业理想符合而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和享受, 进而产生新的力量和信心,不断进取,即使没有监督,教师也会按照规范和理想去工作。

而后,曾志娟同学结合自己在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学院工作的经历进一步阐述了领导替身的现实应用。光电学院的共同体规范就是建立名牌专业、一流学院的共同愿景,而光电学院的专业理想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团队建设等,在专业伦理方面为新开课的老师开展说课活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等行动上。最后她认为,无论是共同体规范还是专业理想都不是一个单独或固定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了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以群建、共享为特点的共同体学习时代也是当今和未来发展的朝向。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与时俱进,巧用领导的替身,并将其赋予时代新的内涵才能够有效帮助领导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障学校管理的成效。

分享4:厚德载物——为团队插上翅膀

第四位进行分享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MPA学员刘红园同学,她分享的主题是《厚德载物——为团队插上翅膀》。

刘红园同学重点介绍了书本的第七章——团队精神。刘红园同学介绍,团队精神是专业美徳的一种形式,在构建具备道徳回应的学校共同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最佳形式是来自内在的感受,是当老师感到有责任共同分享产生的感受,团队精神被理解为一种专业的德行。而后,刘红园同学进一步分析了团队精神与教学效果、学校建设的关联性,认为打造团队精神是建立学习型学校的重要标志,好的团队精神能够促进工作场所的改善、更好的工作状况、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接下来,刘红园同学讨论了理想型的学校教育与学校的现实情况。在理想型的学校教育中,强调团队精神,关注共同目标、协调课堂、评价工作、分享成功、给予安慰。而后刘红园同学以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定期学科教研为例,认为在真实世界中,学校里事多繁琐,教师在从事着计件制的工作中,通常会存在自己设计课堂、漠视其他课堂、讨论话题无关教学的问题,缺乏团队之间的协作。她也进一步分析了形成团队精神的障碍,认为主要分为时间表不良设计、时间短缺等结构性障碍与事不关己、相互疏离等态度性障碍。

而后,刘红园同学从学校的文化、美德的维度、团队精神与控制悖论三个方面进一步介绍了团队精神。她认为,好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好的教师和好的组织规范,好的教师有责任感、渴望学习等特质,而好的组织规范应该鼓励教师合作、教师应该担负起团队精神责任、人为制造团队精神等;美德的维度则强调团队的权利与义务、相互尊重的同事关系,强调一种共同的成员身份、共同事业的承诺、共享的专业价值观等等;团队精神与控制悖论则强调任务中的劳动分工以及为完成活动而进行协调,刘红园也认为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有了团队精神会怎么样”“缺乏团队精神会怎么样”“如何作为领导的有力替身”三个问题。此外,刘红园同学也介绍了在“直接严密的监管”“标准化工作过程”“标准化的产出”“专业人员社会化”“目的和共享价值观”“团队精神和自然的互依”五种策略下,为学校带来的不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新时代的老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符合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分享5:德行天下—以人为本,以德治校

最后一位分享人是华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MPA学员陈皓岚同学,她分享的主题是《德行天下—以人为本,以德治校》。

陈皓岚同学重点介绍了书本第八章的内容。陈皓岚同学介绍,有德行的学校具备学习共同体、允诺尊重、认同教师的观点、尊重学生、谋求为全体学生提供支持等特征,同时有德行的学校也致力于建设学校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这些团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团结互助、互相信任。同时她也以具体实践案例进一步说明,有德行的学校是造就自我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的地方,在教师管理上少检查、多研究、直面问题、有效交流,在学生管理上强调关怀学生、关心学生、承认学生所做的努力等等。此外,陈皓岚也介绍道,有德行的学校以“德行”文化引领学校健康发展,这种“德行”文化可以通过精神文化、主题文化、主流文化等文化中汲取营养。

同时,有德行的学校还强调“家校合作,共促成长”,陈皓岚同学认为家长、教师、学校和社区都是合作伙伴,他们享有互惠和互依的参与权和收益权。学校的工作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在家的家庭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建议与支持,家校有效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并以她所工作的学校中“家校合作”开展的工作为例,深化了大家对于“有德行的学校”的认识。

最后,陈皓岚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想。她认为,当尊重所有人这一理念被认真对待时,领导就被推进到一种服务者模式,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教师,能够更好地去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和服务于学生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与他们共度时光,服务式领导比其他方式的领导更具有威力,学校应尊重多样性,协调义务和责任的一致性,鼓励学校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积极参与,为成员提供一个干净而安全的环境。

二、嘉宾点评

天河区教育局王建辉副局长对参与此次分享的同学表示了肯定,认为今晚分享的同学对这本书的理解较为深入,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来分享这本书。王副局长也充分肯定了学院举办的研读沙龙的活动形式,认为这就是在践行“道德领导”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凝聚人心、让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共同体。同时,王副局长也与与会师生分享了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关于学校如何成为有德行的学校,王副局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学校首先要尊重教师群体、相信教师群体,提升教师群体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获得感、认同感,从而激发教师群体为学校、为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的动力;二是学校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团队精神,从而能够凝聚教师群体;三是学校要有充分的资源保障教师群体的专业的成长;四是要培养教师群体的互助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群体内部的资源互助、相互成长,培育学习的共同体、成长的共同体。此外,从学生的层面来说,学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有德行的学校,也应当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二是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校得到成长;三是学校要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四是要有系统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系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五是要构建起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个方面是对于家长来说,家长需要成为学校的后备军,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将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陈恕珍副校长首先对参与这次活动表达了感谢,也充分肯定了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她表示五位同学是从五个章节分别对这本书进行了介绍,但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充分阐释了“道德领导”的重要内涵。同时,陈恕珍副校长也分享了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可以为实务工作者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陈校长也站在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以当前教师群体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为例,分析了在工作中应当如何激发教师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使老师们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从而提升教师群体的获得感、工作认同感这一问题;此外,书中讲到了领导的四种替身,如何激发教师、学生发自内心去工作、学习,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很多启发和启迪。从实践价值方面来看,陈校长首先肯定了五位分享者都能够将书本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双减”政策、家校共育等时政热点相结合,从而将复杂的内容浅显易懂的传达给大家。

龙君伟老师认为今晚几位分享的同学都结合了自己工作学校的实际,他建议大家能够从学术的角度进一步思考自己所在学校的改革成功了吗?同时,龙君伟老师也建议大家能够重点关注一下这本书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序言部分,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而后龙君伟老师结合“双减”政策介绍了追随活动、领导的替身、学校组织转化为共同体、权利与责任、承诺、团队精神、情感和社会契约等内容,建议大家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化为问题去思考,这是我们看这本书的重点。此外,这本书在序言部分也介绍了这本书的道德、价值结构和权威几个基础,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建议大家能够重点关注。同时,龙老师也建议大家能够关注书本中提到的“建立一种盟约”“道德的天职和管理的天职”“决策的准则”等内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有德行的学校?如何建立一种盟约?什么是道德的原则?如何建立决策的准则?需要大家去充分思考。

张伟坤副教授认为这次活动选取的阅读书目很合适,在新发展阶段下,谈论“立德树人”“以德治校”这样的话题非常有意义。同时,他也对这样的活动形式表示了肯定,认为这次活动为高校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管理者搭建了共同交流的平台,这非常难得。此外,这次分享也引发了张老师的一些思考,华师作为一所师范类学校,如何在教学培养管理中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培养?目前这一块是国内是比较缺乏的。而后张伟坤副教授以华师为例,从培养目标、校训、课程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华师在“师德”培养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也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大家进行更加深度的交流。

蔡灿新博士认为这是一本有关价值讨论的书,书中讨论了什么是好的管理、什么是好的道德领导、什么是有德行的学校,这是一个理想性的研究。同时,在阅读这本书、借鉴西方理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充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中国话语的转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伦理、情怀等内容,进一步思考如何加强教育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如何建立有德行的学校等问题。

刘志华教授对分享人与点评嘉宾表示了感谢,认为这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教育管理领域不同层面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对这本书、分享人进行了评价,对大家很有启发。此外,对于这本书,刘教授认为时隔多年再重读,依然很有启发、很有意义,能够重新发现一些书中的价值。同时,读完这本书,刘教授也建议大家要站在宏观、中观的角度看教育管理问题,要站在政府的角度、公共管理的角度看教育政策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将本书理论应用到毕业论文中。我们要关注国家的教育政策文件,这可以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切入点,而对这些政策文件的解读则依赖理论,比如萨乔万尼书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都可以用到论文的写作中。而后刘教授以自己的调研为例,认为教育管理者、研究生需要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与在基层的落地执行中间充当桥梁作用,避免利国利民的政策在基层执行时无法落地。最后,刘教授也认为,这本书并不仅仅是给一线的校长、局长写的,对于一线教师如何领导课程、如何领导班级、如何领导课堂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的最后,许益锋书记再次对参与此次互动的老师、嘉宾、同学,以及负责组织此次活动的同学表达了感谢,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下一次的研讨会之中。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