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秀名师”讲座始于2016年中心发起的青年教师培育计划,旨在分享和展示我院青年教师最新研究成果。迄今已举办资深教师分享会、新秀名师系列讲座等20余场活动。
2021年,“新秀名师”重新启航,融“研究分享、现场讲座、音频课程”于一体,更系统、更完整地呈现青年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及风采。
本期“新秀名师”活动邀请到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助理研究员黄一丛老师,与大家分享关于绿色金融的思考与研究。
01
作者介绍
黄一丛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
助理研究员
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讲授“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创新、科技金融、财务绩效等。
02
研究缘起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既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2021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被称为中国“碳中和元年”。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
多方数据显示,未来40年,我国达成“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将在百万亿元级别。目前亟待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展开研究。
03
研究背景
“双碳”目标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资本市场可以在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合理确定绿色低碳资产定价、创新工具、缓释绿色低碳领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投资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
“双碳” 目标实现的路径中其中金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是近年来各家金融机构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但更多的是侧重于一种理念,是不少机构提出的一种口号,作为一种品牌来显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选择性主动作为,外部没有强制力,在此理念指导下金融行为往往没有形成系统而具体的碳金融行为。
04
研究发现
本研究采用的绿色金融的定义源于APEC(2010)的定义,是指为绿色增长提供金融支持。企业的关键责任是促进环境改善和绿色增长。
绿色增长是指与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气候变化、资源有限和金融危机。例如,将资金投资于可持续的计划和倡议以及对环境产品和更可持续的经济政策的倡导,包括气候融资、缓解和适应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友好型融资。
不少学者认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是重叠的,但事实上,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更广。更重要的是,绿色金融包括绿色投资的运营成本、计划准备成本和土地购买成本。
根据企业为解决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本文将绿色金融分为两类:相关倡议和绿色商业服务。
相关倡议是指企业在面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时,应当拒绝的破坏环境的活动。提出的许多气候倡议都符合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 (Labatt和Rodney, 2007)。
绿色商业服务是指企业在面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时,主动迎接挑战,创新产品,创造商机(Liu and Anbumozhi, 2009)。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2014年和2017年披露的信息中,PSI和投资计划是不明显的,5个残差类显示出明显的结果。
然而,变异程度较高,有些公司没有完全披露任何信息,有些公司(如上汽集团)的信息披露超过8000字。这说明,即使是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型上市企业,绿色金融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中国企业对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一般来说,企业规模是影响相关举措和细节的重要因素,企业国际化程度、所在国的竞争性产业环境和利润对绿色商业服务和细节的影响相对较大。
此外,利润和竞争环境对绿色商业服务和细节产生负面影响,绿色金融整体披露程度主要受企业规模及其国际化程度的影响。
05
研究贡献
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以往的论文主要分析环境问题的披露,而本文进一步研究绿色金融(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试图了解更多企业对气候变化的披露。
虽然本文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在很多细节上还有待完善。
以下是本文可能的改进和对未来研究者的一些建议:
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不明确。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报告指南,并根据个人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定义,其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根据绿色金融的定义,对本文关键词的选取进行了推测。即使未来的验证是完全正确的,这里的关键词选择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是针对具体的国情进行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上海主板的中国上市公司。不确定是否能为其他企业参与绿色金融提供一定的借鉴。对于其他企业参与绿色金融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背景适合于组织对内部领导进行培养时的各种问题。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专硕神州”(即作者为专硕神州;下面的来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来源:MBAHOPE”、“来源:EMBAHOPE”、“来源:MEMHOPE”、“来源:MPAHOPE”、“来源:MPAccHOPE”的所有作品(或者专硕神州用其他转悠名义发布的作品),均为专硕神州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专硕神州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来源于专硕神州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或者不同意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邮箱:yes@zhuanshuocn.com
3、本网不保证向用户提供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该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本网对其合法性亦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