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免费快速精准估分

复旦大学MPAcc读书会邀请陈琳教授解读《艺术的慰藉》

MPAcchope

2021-06-22 11:00:40

+关注
6月19日晚,复旦CC读书会紧扣时事热点,特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琳教授以“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解读《艺术的慰藉》这本书。

2021年,“内卷”一词突然爆红网络,与之相呼应的“躺平主义”也异军突起,刚刚历经了大疫之年的中国青年群体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正通过这种“苦中作乐”的方式寻找着压力宣泄的出口。6月19日晚,复旦CC读书会紧扣时事热点,特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琳教授以“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解读《艺术的慰藉》这本书,分享其关于“内卷”现象的理解,并引导大家认识艺术在社会发展及人生旅程中的特殊价值。

复旦大学MPAcc读书会邀请陈琳教授解读《艺术的慰藉》

在分享会的开始,陈琳教授即从囚徒理论和完全竞争理论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内卷的成因,继而引出了分享会的主题: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艺术的慰藉》的作者阿兰·德波顿选择了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从“爱”、“自然”、“金钱”、“政治”四个角度引领读者感受艺术的魅力。陈琳教授选取了书中的代表性作品和重要章节,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体验,幽默风趣地向同学们分享她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乐趣,鼓励大家勇敢表达对于艺术作品的真实感受,学会享受艺术带来的心灵抚慰。

也许是对内卷深有体会和对艺术心之神往的碰撞让同学们擦出了灵感的火花,也许是陈琳教授广博的知识面和精彩的分享启发了大家,同学们在讨论环节的踊跃发言将活动推入了高潮。来自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蒋益同学热情地向大家推荐了一幅他认为非常契合本次主题的艺术作品——《巴黎城》,画家以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巴黎作为创作主题,通过碎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惠美三女神的古今艺术形象对比呈现了对于当时快速变动的时代特征的深入思考,由此蒋益同学也肯定了艺术在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找寻自己过程发挥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拓宽审美体验,陈琳教授现场连线了一位美术专业的朋友,从绘画的角度再次解读了这幅作品,头脑风暴式地知识分享让线上线下的观众们激动不已。此外,还有不少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困惑,陈老师都慷慨地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梅雨时节的阴雨连绵阻挡不了同学们对于读书的热爱。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喜爱之情,复旦CC读书会也将再接再厉,继续为各位爱书人带来精彩纷呈的活动,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MPAcc项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猜你喜欢